发布日期:2025-08-07 18:43 点击次数:197
《周易》一书,众说纷纭,实际上开篇的乾坤二卦,十二句爻辞正与《礼记.月令》中的十二月天象月令完全吻合,尤其是东宫青龙随着斗建运行周天的形象完全吻合,其天象年代约在公元前450年前后,实证《周易》全书卦爻辞是孔子嫡孙子思于战国时期所修订。详述如下。
一、《周易》前两卦本名“建巛”的阴阳顺逆
《周易》的前两卦,一个六爻纯阳,一个六爻纯阴,阳者刚健,阴者柔顺,故名“健”“顺”,本字分别写作“建”、“巛”。
海昏侯竹简颠覆认知!《周易》首卦本名'建',字形藏古人插旗测天之谜
《周易》说文解字系列:说“坤”
光从这两个卦名来看,就透露出易与阴阳的密切联系。
“易以道阴阳”,“一阴一阳之谓道”,在阴阳的划分中,北斗的斗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。
《史记.天官书》就说:
“斗为帝车,运于中央,临制四乡。分阴阳,建四时,均五行,移节度,定诸纪,皆系于斗。”
阴阳为斗建所分,所以说“玉衡杓建,天之纲也”。《周易》第一卦就是以“建”为名,突出了斗建在天道中的核心地位。
“杓携龙角”,斗杓所建为东宫青龙,所以《周易》第一卦“建”和第二卦“巛”里面都在说反复说“龙”。因为“斗纲所建,青龙所躔”,随着斗建的周天运行,斗建所指的东宫青龙也随之出现或潜渊、或飞天的不同状态。一年十二月间,东宫青龙的不同状态都体现在《周易》的前两卦十二句爻辞里。
可以说,《周易》前两卦的十二句爻辞,正是在“斗建下为十二辰”这个大的框架下构思写作的。
《淮南子.天文训》云:
“北斗之神有雌雄,十一月始建于子,月从一辰,雄左行,雌右行,五月合午谋刑,十一月合子谋德。”
《京房易传》亦载:
“孔子易云:龙德十一月在子,在坎卦,左行;虎刑五月午,在离卦,右行。”
由此可见,龙德和虎刑的运行方向和时间,与北斗雌雄之神完全相同。
北斗之神作为分阴阳的主导,本身就有阴阳雌雄之分,其运行方向是相反的。从乾坤两卦的爻辞天象分析中我们也可以看到,十二句爻辞与斗建十二辰的实际天象有一一对应关系,但是分成了两个相反的顺序:
《建》卦的六爻是由下至上,依次对应上半年春夏两季的六个节气:立春(孟春)、惊蛰(仲春)、清明(季春)、立夏(孟夏)、芒种(仲夏)、小暑(季夏)。
《巛》卦的六爻是由上至下,依次对应下半年秋冬两季的六个节气:立秋(孟秋)、白露(仲秋)、寒露(季秋)、立冬(孟冬)、大雪(仲冬)、小寒(季冬)。
乾坤十二爻与斗建十二辰的方向对应顺序如下图所示:
图片
十二辰的正常顺序,是按子、丑、寅、卯、辰、巳、午、未、申、酉、戌、亥来排列的,因此如果我们按照斗建十二辰的时间顺序来阅读乾坤十二爻辞,就会发现纯阴的坤(巛)卦要从上往下读,与纯阳的乾(建)卦阅读顺序完全相反。对于乾坤二卦各爻这种顺序排列上的相反情况,京房和《易纬乾凿度》都给出了同样的答案:“阳左阴右、阳顺阴逆”。
《京氏易传》说:
“阴从午,阳从子,子午分行,子左行,午右行……建子阳生,建午阴生,二气相冲,吉凶明矣”。
《淮南子.天文》亦云“阳生于子,阴生于午”,可知子和午是阴阳转换的极点。
巧的是,我们在接下来爻辞的分析中可以看到,《巛》卦的六二爻描绘的正是“斗建子”之月的天象,而《乾》卦的九五爻对应的正是“斗建午”之月的天象。一子一午,正是阴阳交换的两个极点,分别对应两卦上下卦的中爻。
《易纬乾凿度》对于乾左行和坤右行的相反运行,看法与京房完全一致:
“天道左旋,地道右迁,二卦十二爻而期一岁。《乾》,阳也;《坤》,阴也,并治而交错行。《乾》贞于十一月子,左行,阳时六;《坤》贞于六月未,右行,阴时六,以奉顺成岁。”
也就是说,不论是京房还是《易纬乾凿度》,都认为《周易》乾坤二卦爻辞的十二爻,是按照“天道左旋,地道右迁”的原则排列:
乾为天,天道左旋,所以乾卦的时间顺序是初爻到上爻,对应上半年的六个月。
坤为地,地道右迁,所以坤卦的时间顺序是从上爻到初爻,对应下半年的六个月。
从《周易》作者对乾坤两卦爻辞的排列方式来看,明显遵循着“阳顺阴逆”的原则。
二、《周易》乾坤十二爻辞与《礼记·月令》十二月天象
明白了《周易》乾坤十二爻辞的时间顺序之后,我们再来逐个阅读,就能够发现这些爻辞描述的天象与《礼记.月令》完全相同,均为公元前450年左右的天象。
以下是根据许剑伟制作的寿星万年历日期,在虚拟天文馆(stellarium)软件中模拟的星图,时间均为公元前450年,观测地点设置为河南洛阳。让我们开始看图读《周易》。
图片
(1)孟春之月,潜龙勿用
《周易》乾卦初九爻辞曰
“潜龙,勿用”。
公元前450年2月9日,立春,斗建寅。
黄昏时,东宫青龙整个潜伏在东方深深的地平面下,故曰“潜龙”。截图如下:
图片
《礼记.月令》里对应的立春(孟春之月)天象记录是:
“孟春之月,日在营室。昏参中,旦尾中。”
公元前450年2月9日立春黄昏,“昏参中”的天象如下图所示,参宿和参旗分别在正南方两侧:
图片
公元前450年2月9日立春凌晨,“旦尾中”的天象如下图所示,尾宿刚刚在日出前经过南方中天。
图片
公元前450年2月9日立春,“日在营室”的天象如下图所示,日躔在营室和危宿之间:
图片
(2)仲春之月,见龙在田
公元前450年3月11日,惊蛰。斗建卯,仲春之月。
对应的是《周易》的乾卦九二爻辞“见龙在田”。
惊蛰这一天黄昏,东宫青龙的角宿和天田星正好从东方冒出地平线,正是“见龙在田”之象。这个“田”字既表明已经开春耕种的农田,也指代此时低垂在农田上空的天田星。如下图所示:
图片
也就在此刻,南方中天的昏中星是弧矢星,也就是《礼记.月令》中说的“仲春之月,昏弧中”。如下图所示:
图片
《礼记.月令》中对惊蛰这一天的天象记录还有。
“仲春之月,日在奎。旦建星中。”
如下图所示,惊蛰这一天凌晨日出时,建星正在南方中天,“旦建星中”的天象完全吻合。
图片
“日在奎”的天象也是昭昭可见,如下图所示:
图片
(3)“终日乾乾,夕惕若”
《周易》乾卦九三爻辞曰:
“君子终日乾乾,夕惕若。厉,无咎”。
这句话没有直接提到龙,而是却以君子譬喻龙,提醒君子要用敬惕之心来砥砺自己。
公元前450年4月11日,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节。清明这一天的黄昏,七星正在南方中天,也就是《礼记》记载的“季春之月,昏七星中”。如图所示:
图片
就在“昏七星中”的同一时刻,东宫青龙的氐宿刚好在正东方地平线上露出来。如下图所示:
图片
氐宿的氐,通砥砺的砥。所以,乾卦的九三爻辞后面说:“厉,无咎”。这个“厉”,原本就和砥砺的“砺”是同一个字。《淮南子·说山》:“厉利剑者必以柔砥。”《礼记.月令》中清明这一天的天象还有两个记录,就是“季春之月,日在胃,旦牵牛中。”
看图可知,季春之月的清明这一天,日躔正在胃宿。
图片
凌晨日出前牛宿正在南方中天。如下图所示:
图片
(4)或跃在渊
《周易》乾卦的九四爻辞说:
“或跃在渊,无咎”。
虽然这里省略了主语,但是我们也能知道作者说的也是龙,东宫青龙。
“或跃在渊”的“或”,是有时之意。龙“跃在渊”的这个时间,就是每年的立夏。
公元前450年5月13日,立夏。《礼记》里的孟夏之月开始了。
立夏这一天黄昏时,往南方看去,看到的是《礼记.月令》中的天象:
“孟夏之月,昏翼中。”
图片
此时往东南方看去,看到的就是东宫青龙“跃在渊”的景象:
图片
此时东宫青龙的大部分身躯都已经跃出地面升上天空,但是龙尾的尾宿还在地平线下,天渊星恰好是在尾宿下方的地下深处,活生生的一幕龙跃于渊的景象!图片
《礼记.月令》还记载了立夏这一天的日躔是“孟夏之月,日在毕”,如下图所示,与实际天象完全吻合:
图片
(5)飞龙在天
《周易》的乾卦九五爻辞说:
“飞龙在天”。
这描述的是仲夏之月,斗建午,芒种节的天象。
公元前450年6月13日,芒种。此日傍晚,横跨整个南方中天的星象,正是东宫青龙。如下图所示,整头巨龙高飞在南中天,青龙亢宿居南方正中最高亢之处,龙尾已经完全脱离地面,“飞龙在天”之象昭然可见。
图片
《礼记.月令》记载,“仲夏之月,昏亢中”,与这个天象完全吻合。
图片
《礼记.月令》又记载芒种的日躔天象是:“仲夏之月,日在东井”。下图正是公元前450年芒种日躔东井的天象:
图片
(6)亢龙有悔
《周易》的乾卦上九爻辞说:
“亢龙,有悔”。
这句话是接着上一句的“飞龙在天”天象说的。芒种的时候,飞龙在天,青龙亢宿达到了南方中天最高处,物极必反,过则有悔,故曰“亢龙,有悔”。
本爻对应的是季夏之月,斗建未,小暑时节的天象。
《礼记.月令》就说:“季夏之月,昏心中”,东宫青龙的心宿正在南方中天。
如图所示,公元前450年7月15日,小暑,青龙心宿已经稍稍偏离南方中天,亢宿的位置更是偏到西南方了,故曰“亢龙,有悔”,暗示亢宿的位置有所改变(悔,改也):
图片
《礼记.月令》中对于小暑节的天象还有两条,是这样说的:
“季夏之月,日在柳,旦奎中。”
实际天象分别如下,完全吻合:
图片
图片
(7)龙战于野
《周易》坤卦的上六爻辞“龙战于野,其血玄黄”,对应的是《礼记.月令》里的孟秋天象月令。
公元前450年8月14日,立秋,斗建申,孟秋之月开始。
《礼记》说:“孟秋之月,昏建星中”,看下图可知,立秋那一天,南方的昏中星正是建星。
图片
《礼记.月令》中的对于立秋那一天的天象还有这样的描述:
“孟秋之月,日在翼。旦毕中。”
如下二图所示,完全吻合。
图片
图片
对于立秋这一天的天象,为什么《周易》的爻辞要说成“龙战于野,其血玄黄”呢?
从立秋黄昏时的天象图中,我们可以看到,原本高飞在南方中天的龙,如今低垂向下,偏到西边去了。
“战”,不是战斗的意思,而是战栗,战战兢兢,如履薄冰的意思。
“龙战于野”,字面意思就是说东宫青龙在西南方的郊野上战栗。
这正是立秋时的天象,阴气肃杀的秋天要开始了。
图片
(8)黄常之龙
《周易》坤卦的六五爻辞说“黄常,元吉”,看似没有提到龙,实际上也还是在说东宫青龙。
什么是“常”?常是王者的旗帜,又称“大常”,上面绘有日月和龙。
《周礼.春官.司常》就说:“日月为常,交龙为旗……王建大常,诸侯建旗。”
大常上绘有一升一降两条龙的图像:
“天子乘龙,载大旂,象日月、升龙、降龙”。注云:“大旂,大常也。王建大常,縿首画日月,其下及旒交画升龙、降龙”。
按照前面我们的论述,坤卦六五爻对应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白露时节的天象。
公元前450年9月14日,仲秋之月,斗建酉,白露。《礼记》中记载这一天的天象是这样的:
“仲秋之月,日在角。”
所谓“日在角”,就是此时日躔刚好就在东宫青龙的角宿,太阳在这一天会伴随着青龙的角宿同时升天,同时入地。
如下图所示,公元前450年9月14日白露这一天凌晨时,太阳被升起的东宫青龙角宿抬出地面。
图片
如下图所示,公元前450年白露这一天傍晚时,太阳被青龙角宿推入地下。
图片
这一幕天象,就记载在天子大常上的升龙和降龙上!
所谓“黄常”,指的就是黄色的天子龙旗,象征的是黄帝。
巧的是,《月令》中,紧接在孟秋之月后面、仲秋之月前面的正是这一段有关黄色的月令:
“中央土,其日戊己,其帝黄帝,其神后土,其虫倮,其音宫,律中黄钟之宫。其数五……天子驾黄马,载黄旗,衣黄衣,服黄玉”。
这里天子的“载黄旗”,特指的就是《周易》里的“黄常”。
(9)括囊之龙
《周易》的坤卦六四爻辞说:
“括囊,无咎,无誉”。
这里虽然省略了龙的主语,但是我们要知道此处还是在说龙。
所谓囊,如“胆囊”、“肾囊”等“囊”字,都是指渗身体上口袋状的部位,本句爻辞里特指的是龙身上囊袋状的部位。
众所周知,龙的形象中,下颔部位也是有囊袋的,而且这个囊里面通常会含着珠子。
图片
因此,爻辞“括囊”的意思,就是龙含珠,把龙嘴紧紧地闭起来。
这是二十四节气里寒露这一天的天象。
公元前450年10月14日,寒露,斗建戌,季秋之月开始了。
《礼记.月令》记载:
“季秋之月,日在房。”
这一天,日躔刚好是在东宫青龙的房宿附近,太阳伴随着房宿升起,伴随着房宿落下。
如下图所示,公元前450年10月14日,寒露这一天,太阳随着房宿升起,位置实际上是在青龙咽喉处的氐宿。
图片
如下图所示,公元前450年10月14日,寒露这一天,太阳随着房宿落下,位置实际上是在青龙咽喉处的氐宿。
图片
房宿,是主收藏囊括的星宿,《礼记》中也反复强调本月的月令是收藏囊括:
季秋之月……命有司申严号令,百官贵贱,无不务内,以会天地之藏,无有宣出,乃命家宰,农事备收,举五谷之要,藏帝籍之收于神仓。(10)含章之龙
《周易》坤卦的六三爻辞说:
“含章,可贞”。
这里还是在说东宫青龙,因为“章”又与“商”相通,帛书周易里面的“商兑”就写作“章兑”。
商(章),就是商人主祀的大火商星。
商人之商,正是因此星得名。
东宫青龙的房、心、尾三宿合称为大火,也就是商人主祀之商星。
《尔雅》就说“大火谓之大辰”,“大辰,房心尾也”。
心宿属于商星大火,《左传襄公九年》就说:
“古之火正,或食于心,或食于咮,以出内火。是故咮为鹑火,心为大火。陶唐氏之火正阏伯居商丘,祀大火,而火纪时焉。相土因之,故商主大火。”
古代主祀大火的火正,需要根据大火(房心尾)的出没来发布“出火”和“内火”的月令。
《周礼》就说:
“季春出火,民咸从之。季秋内火,民亦如之。”
郑玄注云:
“以三月本时昏,心星见于辰上,使民出火;九月本黄昏,心星伏在戌上,使民内火。”
由是可知,季秋九月之时,东宫青龙的“心星伏在戌上”,商星隐没于西方戌位,正是“内火”之时!
按照《周易》的时间顺序,坤卦六三爻“含章”对应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冬,此时“内火”的季秋之月刚刚结束,商星已经完全隐伏,正是“含章(商)”之时!
看下图可知,公元前450年11月12日,立冬,太阳正被如一颗龙珠,被商星大火(房心宿)完全包含在内,正是“含章”之象!
图片
(11)大雪“直方”之龙
《周易》坤卦的六二爻辞“直方,大不习,无不利”,对应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大雪天象。
“直方”二字,同样与东宫青龙有关。
因为“方” ,就是青龙房宿的本名。曾侯乙墓中的二十八宿图上,房宿正写作“方”。
所谓“直方”,暗示的就是正见房宿。
公元前450年12月12日,大雪。
凌晨日出前,房宿正高悬在东南方辰位的天空中,青龙全身都呈现飞龙在天的景象,如下图所示:
图片
《礼记.月令》中也记载了仲冬之月大雪这一天的天象:
“仲冬之月,日在斗。昏东壁中。”
所谓“日在斗”,就是大雪这一天日躔斗宿,如下图所示:
图片
所谓“昏东壁中”,就是下面这个样子,天象昭昭可见。
图片
(12)大寒“履霜”之龙
《周易》坤卦的初六爻辞说:
“履霜,坚冰至”。
这个“履霜”的主语既是君子,也是东宫青龙。
公元前450年1月10日,小寒,斗建丑,季冬之月开始了。
按照《礼记.月令》:“季冬之月,日在婺女”,这一天的日躔正是女宿,如下图所示。
图片
小寒这一天的凌晨时,东宫青龙高飞在东南方天空中。龙尾下方的地平线上是结冰了的天渊星,一副“如临深渊,如履薄冰”的履霜模样,如下图所示:
图片
小寒,是季冬之月的开始,也是坚冰形成的时节。
《礼记.月令》就说:“季冬之月…冰方盛,水泽腹坚,命取冰。”
月令与天象,完全吻合无间。
三、《周易》与《礼记》
前面说了这么多,结论很明白了。
《周易》这部书,就是战国时期的作品,而且和《礼记》的《月令》写作年代完全相同,甚至乾坤两卦的爻辞就是照着《礼记》写的。
公元前450年,这个时间只是一个粗略的估算,但是已经足够精准了。
这个时间内,唯一有能力写成《周易》的人,有且只有一个,就是孔子的嫡孙——子思。
所以,我们今天见到的《周易》这本书,和周文王没有半毛钱关系。至于周文王那时候有没有一部易经,这已经是题外话。
《周易》这本书估计从孔子开始就酝酿了,孔子晚年读得韦编三绝的易,绝对不可能是我们见到的这部《周易》,但大概率就是子思所编《周易》的主要蓝本。
我们今天见到的《周易》,是到了战国时期,子思手上才完成的。
公元前450年这一年,是周贞定王第19年,贞,就是《周易》里面反复强调的“贞”,也就是“定”的意思,和占卜没有半毛钱的关系。
这一年,子思早就写完了《中庸》。
《周易》,就是升级版的《中庸》。
……
好了,先拉拉杂杂写这么多。
太长了。
懒得检查了,先发了再说。
本文为抱雪斋读易笔记之《周易》天文历法密码系列不造第几回,欲知前事后事如何,且看上下回分解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Powered by pg电子app下载地址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