被儒家遗忘的经典,《逸周书》及其时代沿革

发布日期:2025-08-17 04:33    点击次数:154


导语:

《逸周书》是一本非常重要的上古文献类编典籍。与《尚书》相似,《逸周书》中记载了大量史实内容,包括了周人的天文、地理、历史、军事、政治、历法等多个方面以及先秦的重要历史事件。相传《逸周书》是'孔子所论百篇之余',即孔子在编订《尚书》之后余下的篇目。

从周文王至景王年间,《逸周书》记载了先秦大部分历史内容。隋唐以后,随着《汲冢周书》的发现,对于这一先秦残本的版本流传也多有争议。到了如今,通过研究《逸周书》的流传和版本问题,可以从历史学和文献学两个角度,挖掘《逸周书》的史料价值。

然而,正是这样一本具有非常重要史料价值的典籍,却因未被纳入儒家经典的范围,其价值始终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掘。建国以后,在对《逸周书》的校勘和考订也具有很大的困难。历代学者整理、注解《逸周书》,构成了从先秦至现代的《逸周书》学术体系,为我们今天探索《逸周书》背后蕴含的内涵提供了很大的帮助。

图片

(《逸周书》书影)

一、《逸周书》的形成时代

《逸周书》的确立时间很难确定,这是由其特殊的构成性质所决定的。《逸周书》作为一本集成性质的典籍,其中的篇章都是独立性质的汇编,它的时代往往不是统一的。例如《尚书》当中的篇目,也是时代不一,但自《孔子》编订百篇《尚书》,其成书时间和流传时间基本可以确定。而《逸周书》恰恰在《尚书》所收百余篇之外,在当时也未能引起人们的注意,因此很难以一个统一的具体时间来定义其成书。

图片

(《尚书》书影)

目前学者研究《逸周书》的成书时代有两种方法。中古时期,学者倾向于从《逸周书》中篇目的文辞、语气等语言色彩和文字内容考异两个方面,进行文体的分析。但是由于学者理解不同、派别不同,形成了多种不同的看法。

朱又曾认为,《逸周书》未必完全出自周代王室所做,但也一定成书于战国以前。陈振孙也从文体的角度出发,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:'文体与古文不类,似战国后人仿效为之者'。姚际恒等人认为,是汉以后的人所做。郑瑷从全书的整体篇目出发,认为其中内容杂乱,不像是先秦的文体,更像是魏晋时期的文风。崔述等学者则认为,是由春秋编成,而战国时人附会,逐渐形成的。

图片

(清代学者姚际恒)

近代国学的概念提出之后,史学方面有了新的突破。新的史学理论引入和考古学的建立,为研究《逸周书》提供了新的材料和理论方法。通过出土的甲骨文、金文以及传世文献的相互印证,学界所持的观点基本维持在战国以前。1987年湖南出土战国中期简本《逸周书》,更印证了《逸周书》的成书年代不会晚于战国。

因此,现代再看《逸周书》,不再一概求其成书时间,学者们开始着眼于《逸周书》其中的篇章,对于其篇章年代进行考订。

二、《逸周书》的篇章年代

目前所流传的《逸周书》有五十九篇。实际上,在汉代刘向所编订的《逸周书》中,共有七十一篇,可见有部分已经亡佚。到现在为止,现存五十九篇中,大部分的具体年代都能考订出来,只有《小开》等二十余篇内容由于文风、时间难以对照,仍然无法确定其具体年代。

《世俘》、《商誓》、《皇门》、《祭公》、《芮良夫》等篇目可以确定是西周时期的作品。到了周景王末年,已经形成了71篇及《序》,这里的《序》颇值得讨论,因为《序》是一本书成书的标志。若《序》形成,就意味着《逸周书》已经以书的形式出现,但是仍有部分篇目还未被收录其中。

到了春秋后期,《王会》、《太子晋》和《殷祝》先后被编订进《逸周书》的范畴当中,这几篇都是孔子编订《尚书》之余。《作雒》是制作于春秋后期的篇章。《程典》、《大聚》等篇是战国时人在'周书'或西周材料的基础上整理而成的篇章。《明堂》等十余篇是制作于战国时代的篇章。

到了东汉时期,刘向编订七十一篇,《逸周书》的面貌基本形成。不过陈梦家先生认为,七十一篇是刘向有意凑出来的,加上二十九篇《尚书》,刚好合成百篇。这种说法不无道理。

图片

(刘向画像)

三、《汲冢周书》与《逸周书》

汲冢所出本究竟有多少篇不得而知,但是很明显,后世在讲《汲冢周书》和《逸周书》的时候,常常存在将二者合为一谈的情况。因此,在《汲冢周书》出土以后,完全有理由认为,在后世重新刊印的过程中,存在将二者混淆的版本,这也为现在的考订增加了难度。现在我们看到的五十九篇《逸周书》,实际上就是东晋以前的旧本和汲冢出土文献的合成本。但是,《汲冢周书》和《逸周书》之间还是存在较大的区别的。

晋太康年间,在汲地魏国贵族墓出土了一批《周书》,数量可观,经过鉴定是战国晚期之物。根据《晋史》当中的记载:'咸宁中,汲县人盗发魏安厘王冢,得竹书十余万言。'但是这一批竹书残缺十分严重,难以成书,有一批零散的竹简,难以归类,被命名为《周书》。

由此可见,《汲冢周书》和《逸周书》是完全的两码事。这就出现了两种学术倾向,一者认为《汲冢周书》就是《逸周书》;另一者则认为,《汲冢周书》和《逸周书》是完完全全的两码事。

事实上,这两种说法都不恰当。今人所见的《逸周书》早非全貌,且仅剩五十九卷,是汲冢所出于文献所传杂糅而成。王连龙认为,《汲冢周书》是六韬类的文献,从文风、语言上来看都与《逸周书》有着明显的差异。但是,随着世代流传,《逸周书》和《汲冢周书》早已难以完全割裂来看。

图片

(汲冢周书书影)

四、《逸周书》的版本流传

战国以后,《逸周书》的成书基本定型,接下来需要讨论的就是《逸周书》的版本流传过程。现在的《逸周书》都是与各家的注释结合在一起的,包括《逸周书》及其注释的版本。是孔晁注《逸周书》版本,二是卢文召等学者注《逸周书》版本。

但是,还有其他刊本也很值得我们注意。首先是明嘉靖时期章檗的刊本,这是目前所能见到的较早的版本。傅增湘先生曾经说过:世间通行者,以明嘉靖章檗本为最旧。其次是程荣所刊《汉魏丛书》当中收录《逸周书》,这本书比较接近宋本的状态。最后,清代也是注解经典的高峰时期,以朱右曾《逸周书集训校释》,被称为'集成之作'。到了现代,《逸周书逐字索引》作为一本工具书,也经常被用到。

图片

(《汉魏丛书》清刻本(逸周书))

五、《逸周书》的史料价值

由于《逸周书》部分内容及思想与儒家道德理论相违背,是一本上古的典籍,并未被列入儒家经典之中,其书迄清代一直不甚为人所重,故乏精校,版本文字脱误严重。尽管《逸周书》没有被列入儒家经典的范围当中,但是其中的史料价值和思想价值仍然不能被我们忽略。

从研究思路来看。《逸周书》当中的篇目流传时间不一,前后差距很大,其价值不能一概而论,需要分篇个别地专题研究。因此,现有学者也多对《逸周书》中的单篇进行研究,少有对其的系统梳理,这也是文献学界的一点不足。

从历史学角度来看,《逸周书》集中体现了周中后期的历史事件。从《春秋》、《尚书》等同时代的典籍来看,《逸周书》中反映了一些先秦儒家未能涉及到的抽象理论,其思辨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升。从文献学角度来看,其版本的校订、句读存在很大的问题,探究《逸周书》的版本流传问题也是文献学的一个重要任务。

总结

总体而言,我们不仅对于《逸周书》的起源和定型进行了探究,还分析了其版本源流的发展。通过对这一系列的分析,我们发现《逸周书》的形成年代确定在战国以前,但其成书却经历了一个较长的时间演变。最早在周文王时期,一些篇章就已经出现,而现存五十九篇内容当中,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后人添加上去的。

而《汲冢周书》,则是历来与《逸周书》出现较多交流和重合的地方,这既受到古人认知观念的影响,又是《逸周书》自身发展的结果。但是在现在的研究过程中,依旧需要注意将二者分开来看。

最后,通过分析,我们认为《逸周书》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,在史料方面、文献学方面、思想方面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。研究《逸周书》也是版本学、史学史必不可少的工作。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
Powered by pg电子app下载地址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